不同于前两个监管细则,另一政策对准的不是普通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或投资者,而是商业银行。2015年12月29日晚间,央行宣布从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 新华社拉萨2月13日电(记者张晓华、薛文献、张京品)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96户人家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4人罹难,415人受灾,全村人沉浸在剧痛中…… 9个月后,这里国旗猎猎,经幡飘扬,人们穿着崭新的藏装,敬“切玛”,喝青稞酒,欢度春节和藏历新年。 在玉女峰和朗塘雪山的环抱下,位于中尼边境的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乃村,平畴沃野,桑烟袅袅,宛如世外桃源,享受着冬日的宁静和煦暖的阳光。白雪覆盖的田地里,冬小麦已经下种,静待春风吹来。 2月10日是春节大年初三、藏历新年初二,记者离开海拔2700多米的吉隆镇,驱车沿之字形崎岖道路上升近600米,来到乃村。 这里是去年西藏“4·25”地震的重灾区,坐落在山中间的台地上,北边是直立千仞的峭壁,南边是高山悬崖,与拉萨相距约900公里,距加德满都约100公里。 一上山,远远望见一大片蓝色铁皮顶房屋聚集在一起,房屋上空桑烟缭绕,鲜红的国旗和五彩经幡格外醒目。 此时太阳刚露头,住在村头的旺堆一家,穿着新衣,已换上了崭新的国旗,竖起经幡,笑意盈盈,静待客人拜年。 他们家所住的3顶救灾棉帐篷,四周增加了木柱,上面又覆盖了一层铁皮顶,看上去很结实。 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帐篷里,只见正中悬挂着中央代表团去年赠送的领袖像,供桌上摆着“切玛”(五谷丰收斗)和“德嘎”(藏历新年供品),液晶电视里播放着藏历新年晚会,铁炉里生着火,屋里暖意融融。 旺堆一边给记者倒酒,一边告诉我们,为了过好年,他们特意到吉隆镇采购了干果、蔬菜等年货,还给媳妇达娃买了贵重的耳饰。 上初一的女儿央珍汉语说得很不错:“节日期间村里要组织骑马、打骰子等游戏,从明天晚上开始跳舞,一连三天”。 穿过几处房屋废墟,记者来到次旺多吉家。57岁的女主人米玛是记者首次上乃村采访时的老相识,邀请我们进屋做客。 地震时,房屋倒塌之际,米玛连推带踢,将躺在竹筐里的两个月的孙子和7个月的外孙女弄到墙角,俯身撑护着,躲过一劫。“人在,就没事。”米玛在采访时显得很平静。 他们家的帐篷共有4顶,中间是过道,有客厅,同样摆放着各类新年供品,有厨房和餐厅,有卧室,上面统一加了铁皮顶。我们戏称是“三室一厅”。 60岁的次旺多吉曾当过16年的村委会主任,掰着指头列举党和政府送来的东西:“有帐篷、米面、糌粑、高压锅、铁炉子、电动酥油桶,还有棉大衣、帽子和鞋袜,大概有30多种,吃穿用都不愁。” 采访期间,村民们互相往来拜年,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罗萨(新年)扎西德勒(吉祥)!”然后取出礼物,斟上青稞酒,互致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去年4月30日和5月1日,道路打通后,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两次上山采访,见证了悲情笼罩下的乃村: ――帐篷里,巴桑多吉正在给女儿和其他遇难者点燃108盏酥油灯祈福。他11岁的女儿次仁德吉被压在废墟下,不幸遇难。谈起宝贝女儿,巴桑多吉泣不成声。 这次上乃村,我们在次旺多吉家里见到前来拜年的巴桑多吉,他已显得很平静:“孩子走了,活着的人,生活还得继续。” ――地震发生后,党员干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从倒塌房屋里徒手救人;驻村工作队把仅有的食物分发给老人小孩。 ――救灾指挥部全力抢通道路,送来帐篷、食物、衣物和各类生活用品,医疗队、工作组纷至沓来。记者二上乃村,目睹5名公安边防战士从废墟里救出一头牛。 艰难时刻的守望相助,高效有序的抗震救灾,让灾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给予更高的评价。 在村中大道上,我们碰到去拜年的巴桑阿妈。她那张站在雪山、国旗、帐篷前双手合十的照片,印在新华社地震报道作品选――《珠峰见证》一书的封面上。拿着书,老人忙不迭地给旁边的村民看自己的照片,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首次见到巴桑时,67岁的她哭着讲述大地颤动时村民们如何四处逃散,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托其切(感谢),共产党!”9个多月过去了,她没有忘记我们,再次向记者吐露心声:“要是没有共产党,好多人活不到现在。政府把什么都安排好了,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 2015年5月9日,记者三上乃村。45岁的尼玛仓决背着竹篓,离开帐篷,到村前空地上领取暖瓶和土豆。分发物资的“双联户”代表加措说:“每天都会有一批物资送到村里来,基本上都是当天发放到村民手里。” 站在领袖像前,旺堆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我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亲生爸爸,一个是共产党爸爸。” 感恩的话,受灾群众从震后一直说到现在。帐篷搭好了,每家每户自发地把领袖像悬挂在正中位置,藏历新年挂好新国旗,表达的是对党和国家的不尽感激。 离开乃村的时候,次旺多吉老人握着我们的手,再次强调:“没有共产党,我们过不了这个坎。党和政府给了很多,我们不能再靠下去了,要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路通了,料也备好了,过完年,我们就要盖新房了!” 乃村,藏语意为“大山顶上的圣地”。村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周边环绕的雪山是凤凰翅膀,村子正在“凤凰之背”上。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从这里经过。 大地震的劫难,犹如凤凰浴火,痛苦和磨炼是必须要承受的;抚平伤痛,重建家园,仿佛凤凰涅槃,小山村正顽强地走向重生。 2015年5月15日,记者四上乃村,村里正组织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恢复生产,没种的地种上了,被牲畜啃了的庄稼重新补种,草场和农田之间的铁丝网也已修复。 去年12月29日,记者五上乃村,再次来到尼玛仓决家。她介绍说:“大家互相帮忙,种上了青稞,虽然收成比往年差了些,但吃饭没有一点问题。冬小麦也种上了,期盼明年有个好收成。” 尼玛桑姆家的院子里,停放着一台橘红色的东风大卡车。女主人说,这是他们家地震后花几万元买的二手车,准备村里盖房时拉砂石、水泥。 乃村村委会主任多吉顿珠是个木匠,对自家的新房建设了然于胸。但作为一村之长,他想的是怎样做好规划、备好料、组织好新村建设施工,“我们已经对每家的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报给上级政府。村里好多人会做木碗,看能不能组建一个合作社;除了建房,还要组织群众去采挖虫草,经营好农业和牧业。” 乃村景色优美,震前每年游客约有两万多人。驻村工作队副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于精明说,他们在去年冬天举办了汉语培训班,组织村里的年轻人学了一个月的汉语,还举办了电影放映月,为恢复旅游打基础。 返回拉萨时,我们在海拔4200米的吉隆县城边上与县长胡红见面并告别。他说,国家为西藏拨付了100多亿元,灾区恢复重建已经启动,将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并与整村推进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灾区恢复重建之日,就是群众脱贫之时”。 当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再次开放的时候,乃村,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新华社北京4月5日电 依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的提名和建议,国务院2016年4月5日决定:任命曾国卫为入境事务处处长,免去陈国基的入境事务处处长职务。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光泽县纪委监委已将该案移送司法机关审查起诉。 ——李大大总理出席东亚合作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系列会议并访问马来西亚前瞻 新华社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 黄尹甲子 尚军)国务院总理李大大20日启程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并对马来西亚进行正式访问。这是年内我经略周边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对于推动中国与东盟关系,助力东亚合作和深化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山水相连,安危与共,东盟10国是中国的重要近邻。过去一年,中国领导人对周边国家展开密集访问。李大大总理此访将与东盟领导人共商合作大计,是中国周边外交又一场重头戏。 李大大总理将出席的第十八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是此次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之一。10+1机制是中国参与东亚合作的基础。专家指出,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东盟视中国为特殊、活跃的伙伴。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东盟国家有追求发展的共同目标,有促进地区稳定合作的共同责任。 自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以来,双方关系拾级而上。2003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关系进入“黄金十年”。 2013年,中国倡议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同年,李大大总理提出打造中国-东盟关系“钻石十年”倡议,并以“2+7合作框架”为路线图,即在深化战略互信、聚焦经济发展两点共识基础上,推进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安全、人文等7个领域合作。 外交学院副院长江瑞平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对整个地区合作带动作用明显,中国-东盟自贸区带动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与东盟展开自贸区谈判。以这些“10+1”为基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正在酝酿。 中国-东盟合作发展势头正劲,一系列利好因素将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新机遇,特别是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会为深化中国-东盟务实合作开启广阔空间。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实质性谈判接近尾声,中国和东盟正在规划下一个5年的关系发展,而在防务安全领域,中国-东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晤今年10月首次在北京举行。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互信和务实合作正在迈出坚实步伐。 随着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断3年后于月初在韩国首尔重启,作为东亚合作主渠道的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即10+3机制获得了新动力。 江瑞平说,作为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经济体,中国、日本、韩国在东亚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此前,3者关系发展出现杂音,在区域合作战略上有一些不协调,合作程度、力度都不到位。伴随3国领导人会议恢复,3方关系趋于缓和,10+3机制将在强化、推动东亚整体协调与合作方面发挥可观作用。“在构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前,中国、日本、韩国责无旁贷。” 此外,在同期举行的东盟峰会上,东盟各国领导人有望宣布建成以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3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这将是亚洲第一个次区域共同体。 江瑞平说,东盟共同体建成后,政治协商将会加强,内部市场自由化、便利化进一步强化,人文交流将会扩大,为东盟开展对外合作创造有利条件。专家认为,在共同体框架下,东盟国家将加大互联互通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贸投资环境,这将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互联互通和投资合作创造更多机会,产生积极影响。 今年也是东亚峰会成立10周年。李大大总理在峰会上将全面介绍中国对东亚发展方向的主张,强调东亚峰会始终要保持经济发展和政治安全两个“轮子”一起转。 这次,李大大总理还将访问马来西亚。这是他出任国务院总理以来首次访问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扼守马六甲海峡,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7下西洋,5次驻节马六甲。中马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联系紧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马领导人表示将积极参与。马来西亚也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2013年,中马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发展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马贸易总额达1020亿美元,连续两年突破1000亿美元,马来西亚连续7年保持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地位。从经贸、金融、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制造业等传统领域,到航天、海上等新兴领域,两国合作范畴不断拓展。中马力争2017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目标,让两国企业界看到了商机。 在东盟内部,马来西亚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成员国,也是率先推动东盟与中国展开对话进程的国家。 访问期间,李大大总理将和马来西亚领导人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聚焦产能合作,对接两国发展战略,深化在金融、海洋、渔业、文教、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从而推动中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一个新台阶。 |